行业观察 | “碳中和”政策浅析

发表时间: 2022-04-21 10:00:00

作者: 珠海大横琴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

围绕碳中和现状、发展趋势等内容展开陈述,同时对双碳背景下管廊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讨论。

"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主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中国而言,构建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是未来需实现的宏伟目标之一,其过程可能将引起经济社会大变型,甚至成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

本文围绕丁仲礼院士关于碳中和现状、发展趋势的核心内容展开陈述,同时对双碳背景下管廊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讨论。


01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 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简言之,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即净零排放


02

国内及国际碳排放现状


主要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开展国际行动。根据现有碳排放情况,全球大部分国家正在制定“碳中和”目标:

(1)欧盟一些国家首倡:2050年达到碳中和;

(2)我国2020年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3)美国2021年重返《巴黎协定》,目标:2035年无碳发电,2050年碳中和。


▲ 中、美、印、英、法各国历年人均碳排放统计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我们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


▲中、美、印、英、法人均CO2排放比较


03

“碳中和”途径分析


预计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亦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不得不排放的CO₂”需要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封存等方式去除,以达到中和。“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

1

能源供应端

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管廊位列其能源供给下游中)。

2

能源消费端

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

3

人为固碳端

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因此,针对固碳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科研主攻方向围绕以下角度展开:

(1) 排放端可研角度:能源需求预测,非碳发电占比,消费端电、氢替代能源。(管廊可考虑能源需求预测评估)。

(2) 固碳端可研角度:生态建设与保护、CCUS技术与工程。

(3) 政策、法规。


目前,根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近期围绕碳中和问题所布局的咨询项目进展情况。现有9个专题逐步开展研究:

1

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在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研究不同时期社会能源总体需求,建立预测模型。

2

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构建未来新能源供应系统,分析技术需求清单。

3

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围绕非碳能源进行分析研究,如制氢等替代能源。

4

非碳能源技术研究迭代需求。“新能源系统”、“氢气代替”的技术体系研究及可实现方式。

5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围绕“碳收支”角度,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储量格局分析及固碳速率等方面研究。

6

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分析未来中国陆地及近海不同系统固碳能力及气候变化。

7

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评估。国内及国际CCUS技术分析、集群化及产业融合、经济性能评估。

8

青藏高原率先达标示范区。建立示范区、评估碳中和程度、达标方案及趋势预测。

9

政策技术分析研究。推动非碳技术的政策、生态建设等固碳政策等。


04

“碳中和” 初步看法


    1. 非碳能源占比提升是有技术进步驱动的。

碳作为主力能源,存在且继续存在较长一段时间,因此,需对碳清洁利用技术、先进核裂变技术,西部风、光、地热资源技术开展研究。

2. 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

从能源消费角度,“支”(即排放)相对容易计量;“收”(即固碳)由于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很难精确计算,尤其是“人为努力”下的固碳增量不易确定。应尽早建立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及我国碳收支状况的动态分析。

3.“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

“减碳”、“氢能代替”等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某一行业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得“不作为的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应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


4.“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将会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在技术上掌握先机,将赢得未来国际竞争、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国家需要积极研究与谋划,系统布局、组织力量、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


05

管廊运营机遇与挑战


建筑用能电气化改造、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使用节能电器和环保材料、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方面有所突破。

针对综合管廊驻场咨询服务,在推行低碳化信息交流模式、倡导低碳日常办公等方面进行提升。

在双碳背景下推行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政府将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积极推进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建筑等布局,更多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将更重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培育低碳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06

建议与展望


针对“碳中和”目标较为宏大,距实现相当遥远。国际上达成的共识,归根结底是碳排放分配问题。碳排放权意味着国家发展、百姓生计等诸多方面,即百姓是否有工作,工资能不能增加等方面息息相关。国家的基建还远不如发达国家,为了国家发展、百姓福祉,奋力发展基建、经济无可厚非,大可不必过度控制碳排放。

其次,“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可能是本质,也可能是西方国家限制国家发展的一种手段(限制发展或配额、出售碳排放量),公司亦然,过多考虑限制碳排放会增加较多额外成本。

因此,碳中和目前不适宜过度提及,应紧随政策、行业发展脚步,当有明确的方向、切实政策及指导准则落地时,公司将及时、针对性调整业务方向和服务策略。最后,管廊正常运营主要依托于“电力系统”,若能源存在实质性变革时,管廊减碳程度可大幅度提升。


参考资料:

丁仲礼.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

丁仲礼.碳中和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丁仲礼.实现碳中和重在构建“三端发力”体系


声明:图文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行业观察 | “碳中和”政策浅析
围绕碳中和现状、发展趋势等内容展开陈述,同时对双碳背景下管廊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分析讨论。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0

联系电话: 0756 8868170

电子邮箱: zhgl@zhdhq.com

邮编: 519000

地址:珠海市横琴新区环岛北路1199号

图片展示

公众号

Copyright  珠海大横琴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96758号-1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